由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生物分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长期观测数据”丛书.样地信息卷《生物长期监测样地本底与植被特征——自然生态系统册》一书于2023年12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森林站作为CERN成员,积极参与了本书撰写前的筹备和研讨工作,在初稿统筹和后期审校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站监测人员提出了“生物长期观测样地布局图”三级展示方案,能充分体现各台站所代表的区域、台站地理位置、样地布局等信息,被本书编写组采纳并推荐各台站参照。
北京森林站拥有京津冀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基本囊括了华北山地广泛分布的次生林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气候顶级演替群落的辽东栎林,处于次生演替中期的落叶阔叶混交林,演替先锋群落山杨-白桦林等;另外,还有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和人工阔叶混交林,高海拔的高山草甸和亚高山草甸等。台站样地本底信息和相关数据详见“第四章 北京森林站生物监测样地本底与植被特征”。
综合观测场永久性样地设置于1992年,以代表性植被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作为监测研究对象。后续又根据站区内的森林类型异质性,先后按照人工植被、原生性植被以及次生性植被三种不同的植被类型,选取代表性的油松林(人工植被,1992)和落叶松林(人工植被,1992)、辽东栎林(原生性植被,2005)以及白桦林(次生性植被,2005),分别设置了4个辅助观测场永久性样地。
为保证数据的科学性、规范性、统一性和一致性,北京森林站按照CERN的统一指标和方法规范,对以上五个样地的生物、土壤、水分、大气要素开展长期定位观测,积累了丰富的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监测数据。“北京森林站生物监测样地本底与植被特征”一章中,详细介绍了北京森林站各个长期监测样地的整体概况与区域代表性、初始植被特征、管理状况和主要观测设施等,以期为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动态变化规律综合研究提供科技服务。
《生物长期监测样地本底与植被特征》 内容简介
为了促进CERN长期监测数据的开放共享,CERN系统地组织了监测数据汇聚整理和挖掘分析工作,出版了系列数据产品,为生态系统科学研究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长期观测数据”丛书·样地信息卷系统梳理和整编了CERN的长期监测样地本底信息,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长期观测数据”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野外样地是开展长期监测的场所,样地选址的合理性和长期稳定性是开展生态系统长期监测、高质量数据获取的基本保障。CERN作为集生态监测、科学研究和科技示范为一体的国家尺度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一直致力于整个网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联网观测和联网实验,在建立之初就对野外站的长期监测样地进行了系统规划和统一设计。CERN长期测样地包括气象观测场、综合观测场样地、辅助观测场样地、站区调查点四大类,共有300余个。“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长期观测数据”丛书·样地信息卷,系统介绍了CERN长期监测样地的建立时间、地理位置、代表性、样地设计、观测实验内容、基础设备配置,以及初始环境背景和植被特征等基础信息。该专著的出版将有助于公众更加充分地了解CERN长期观测和实验研究的样地系统及基础设施,更便于数据利用者理解诠释长期观测实验研究数据的科学价值及应用条件,促进CERN科学数据的共享服务事业的发展,为国家生态环境变化监测及生态治理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