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轮年代学分析方法》野外采样教学
2025年4月19日,中国科学院大学2024级的10余名硕士研究生,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邵雪梅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朱海峰研究员带领下,来到北京森林站开展《树轮年代学分析方法》野外采样教学活动。
(照片由朱海峰研究员提供)
台站监测人员王顺忠博士向大家介绍了北京森林站概况,简要说明了北京森林站在树木年轮方向开展的工作,着重强调了各类安全注意事项。邵雪梅和朱海峰两位老师详细讲解了树木年轮采样规范,与同学们探讨了树木年轮学理论和方法以及在各领域的应用,在两位老师的示范和指导下,同学们亲自选取样株,掌握了野外树木年轮采样方法。
▪️《植物系统分类学》野外教学实践
2025年5月11日,中国科学院大学2024级的170余名硕士研究生,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强研究员、杨福生研究员和刘冰副研究员带领下,来到北京森林站开展《植物系统分类学》野外教学实践。


在综合办公区,王强研究员向同学们介绍了本次野外实习的目标和教学活动安排,着重强调了野外科研活动中的各类安全注意事项。刘冰副研究员向同学们介绍了北京东灵山地区的常见植物资源,讲解了综合办公区院内和周边多种木本和草本植物的形态特征和识别方法。
随后,带领大家越过京冀交界的大垭口,来到位于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灵山西侧的下马威附近山地,围绕植物系统分类以及相应的野外调查研究方法展开实习。在王强研究员指导下,杨福生研究员、刘冰副研究员、韦蒙博士、刘力嘉博士等,向同学们讲解了北京东灵山地区50余种常见植物的识别要点和野外调查注意事项。
▪️《生态系统遥感》野外实习
2025年6月7日,中国科学院大学2024级的40余名硕士研究生,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郑周涛副研究员和丛楠副研究员带领下,来到北京森林站开展《生态系统遥感》野外实习。
在综合办公区,执行站长王杨博士向同学们解读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野外台站在全国的布局,详细介绍了北京森林站的建站历史、科学定位、研究方向和发展情况。随后,带领大家实地考察了科学实验区,王杨博士向大家介绍了北京森林站的油松林、落叶松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观测场及观测场内布设的主要仪器设备,介绍了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的开展情况。
在象观测场,王顺忠博士向大家介绍了气象要素人工监测和自动监测的差异,并以此类比森林生态系统的地面调查和遥感监测。最后,同学们来到东灵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20公顷大样地,王顺忠博士向大家介绍了东灵山大样地的建设和监测、研究工作。
通过野外实习,同学们强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野外调查和采样的基本方法,提高了科学研究中的野外作业技能,加强了对野外台站监测和研究工作的认识,达到了各类专业技能培养和提升的课程目标。
北京森林站对中国科学院大学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协助教学团队进入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科研、教学活动,有效支持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多个学科课程的野外教学活动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