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北京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资源服务
森林健康经营技术体系示范
作者: 北京森林站 更新时间: 2018-07-18

受人类活动干扰相对少的次生天然林比人工林具有更高的植物生物多样性。同时,次生天然林是很多动物的栖息地,并作为许多其他生物的生存基地,在物种保存、基因保存和自然遗产保存上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从地带性来说,东灵山中山带的植被是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代表。东灵山地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经历人为干扰历史久远、破坏强度大,完全不存在未曾受到人为干扰的原始天然林,而且在气候条件上的特点是冬季温度低和降水在一年中的分配不均,上述两方面决定了该地区森林的脆弱性,即森林遭受破坏后恢复是很困难的。具体表现在:在人为干扰下的残存次生天然林的演替时常停止在早期阶段,它的树种组成多为先锋树种(例如白桦、棘皮桦、山杨等),并且林分的年龄都很轻(一般50 – 70年),相反地,属于顶级群落阶段的森林类型比重较少,特别是缺乏达到成熟阶段的老龄林。同时,由于砍伐和人工造林,东灵山的天然林分布面积小,而且严重破碎化,呈岛状。这就使得一些需要大面积天然林的动物物种(例如豹,也称华北豹或金钱豹,Pp. fontanieri)无法生存,从而造成它们逐渐灭绝或者处于濒危状态;同时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区域性的物种减少,物种多样性的降低,特别是处于食物链高级层次的捕食动物的减少,使得林业上的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森林健康状况受到严重威胁(与林场工作人员个人交流)。

从全面发挥森林生态作用(如保护生物学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改善森林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等)来说,人工林是无法与天然林相比的,因此在东灵山地区应该要管理好现有的天然林,并要大力恢复和扩大天然林。现有的人工林林下植被比较稀少,立地条件比较干旱,极易发生土壤流失,对于它们的砍伐利用应当采取极端谨慎的态度,一般不宜进行主伐,应当将它们逐渐改造成为栎类杂木林(譬如,有时在人工林中出现某些树种的天然幼苗,则应通过必要的手段,促进这类森林向半天然林方向发展),扩大天然林的面积,大力扭转次生林的破碎化过程,加强它的连接性和整体性,要将分散的天然林连接起来。同时,天然林的保护与恢复,必将对该地区土壤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天然保障,促进植被与土壤关系的良性循环。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bjf@cern.ac.cn TEL:010-62836957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